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当秋风拂过千年诗卷,宋词里的秋意便如画卷般徐徐展开——从边塞孤城的羌笛到江南烟雨的梧桐,从思妇枕边的泪痕到征人鬓角的白霜,每一片落叶都镌刻着文人的秋思。今天,我们精选十首宋词中的“秋日天花板”,邀你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秋日诗会,看看哪一首能唤醒你心底的秋日共鸣!
图片
1
苏幕遮·怀旧
范仲淹〔宋代〕
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。
黯乡魂,追旅思,夜夜除非,好梦留人睡。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。
范仲淹作此词时,正戍守西北边塞,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。秋日萧瑟中,碧空如洗,黄叶铺地,秋色随江波绵延,寒烟翠色笼罩水面,斜阳映山,天水相接,唯余无边芳草遥接天涯。此景触发了他深切的思乡之情——“黯乡魂,追旅思”,羁旅之愁如影随形。夜不能寐时,唯借好梦暂得安眠;月明之夜,独倚高楼更添孤寂,遂以酒浇愁,却化作点点相思泪。全词以秋景之壮阔,反衬乡愁之绵长,展现了边塞将领的柔情与家国情怀。
图片
图片
2
少年游·长安古道马迟迟
柳永〔宋代〕
长安古道马迟迟,高柳乱蝉嘶。夕阳岛外,秋风原上,目断四天垂。
归云一去无踪迹,何处是前期?狎兴生疏,酒徒萧索,不似少年时。
此词以深秋长安古道为背景,通过“马迟迟”“乱蝉嘶”等意象,勾勒出羁旅孤寂的苍凉画卷。词中“长安古道”既实指旅途,又暗喻功名之路的虚妄;“夕阳”“秋风”的宏大空间与“目断四天垂”的渺小个体形成强烈反差,凸显词人漂泊半生、志意落空的悲慨。下阕“归云一去无踪迹”以云喻往事,抒发对逝去理想与欢情的怅惘;“狎兴生疏,酒徒萧索”则通过今昔对比,直陈年华老去、友朋离散的寂寥。全词情景交融,语言凝练,将“秋士易感”的文人悲怀与个人际遇结合,堪称柳永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叩问。
图片
图片
3
浪淘沙·夜雨做成秋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夜雨做成秋,恰上心头。教他珍重护风流。端的为谁添病也,更为谁羞。
密意未曾休,密愿难酬。珠帘四卷月当楼。暗忆欢期真似梦,梦也须留。
纳兰性德此词写于秋夜雨后,对亡妻的怀念,对友人的牵绊,还有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以及无能为力的无奈,都让词人感到悲哀,清冷孤寂,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无边无际的愁绪,写下此词。那夜雨悄然将时节染成秋意,恰似愁绪涌上词人心头。他殷切叮嘱对方珍重守护那份美好情致,却不禁自问,对方这般牵挂究竟为谁,又因何添病、因何含羞?心中深情从未停歇,可美好心愿却难以实现。月色洒在卷起珠帘的楼阁,他暗暗回忆往昔欢愉时光,竟如梦幻一般,即便如此,也渴望能将这梦留住。此词借秋夜之景,抒发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相思与无奈。
图片
图片
4
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
辛弃疾〔宋代〕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辛弃疾此词,写在被贬闲居带湖、博山一带之时,恰逢秋季。眼看国事日非,自己无能为力,一腔愁绪无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上片回忆少年时代,那时的自己懵懂天真,不知愁为何物,却偏爱登楼,为写新词,硬要说些愁绪。下片笔锋陡转,历经世事沧桑,如今尝遍人间愁苦,满心沉郁,却欲言又止。“欲说还休”反复出现,将内心复杂难言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最后以“天凉好个秋”轻描淡写收尾,以秋之凉意,巧妙掩藏无尽愁思,尽显沉郁顿挫之风,读来令人感慨万千。
图片
图片
5
浪淘沙·一叶忽惊秋
贺铸〔宋代〕
一叶忽惊秋。分付东流。殷勤为过白苹洲。洲上小楼帘半卷,应认归舟。
回首恋朋游。迹去心留。歌尘萧散梦云收。惟有尊前曾见月,相伴人愁。
此词以秋叶飘零起兴,借“一叶惊秋”的敏锐触觉,暗喻时光骤逝、人生飘零之叹。“分付东流”将愁绪托付江水,而“殷勤为过白苹洲”则以拟人笔法,写江流似有情,载愁而过远方朋友居处。下阕“回首恋朋游”直抒对往昔欢聚的眷恋,“迹去心留”更道出人虽离散、情难割舍的怅惘。末句“惟有尊前曾见月,相伴人愁”以月为见证,将杯酒映月的孤寂场景与内心愁绪相融,情景交织间,尽显词人暮年漂泊、知交零落的苍凉心境,语言凝练而情感深沉。
图片
图片
6
声声慢·秋声
蒋捷〔宋代〕
黄花深巷,红叶低窗,凄凉一片秋声。豆雨声来,中间夹带风声。疏疏二十五点,丽谯门、不锁更声。故人远,问谁摇玉佩,檐底铃声?
彩角声吹月堕,渐连营马动,四起笳声。闪烁邻灯,灯前尚有砧声。知他诉愁到晓,碎哝哝、多少蛩声!诉未了,把一半、分与雁声。
深秋时节,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,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,写下此词。开篇以黄花、红叶勾勒秋景,旋即秋声扑面:雨打豆荚夹杂风声,更点声声打破寂静,檐铃似故人玉佩摇响却难觅踪迹。下阕转写军营号角、战马嘶动、胡笳四起,渲染出苍茫悲壮之气。邻家砧声、蟋蟀哀鸣,直至大雁声声,各类秋声交织,诉尽人间离愁。词人借秋声层层递进,将亡国之痛、身世之悲融入其中,读来如闻秋夜泣语,令人沉郁难释。
图片
图片
7
南乡子·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
苏轼〔宋代〕
霜降水痕收。浅碧鳞鳞露远洲。酒力渐消风力软,飕飕。破帽多情却恋头。
佳节若为酬。但把清尊断送秋。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。明日黄花蝶也愁。
元丰五年(1082年)的重阳节,时苏轼被贬黄州,徐君猷为黄州知州。此词即是苏轼在涵辉楼上写给徐君猷的一首词。开篇“霜降水痕收”点明时令,水面浅碧如鳞,远洲浮现,勾勒出一幅澄澈清朗的秋景图。酒意渐消,秋风轻拂,那破帽竟似多情般恋着额头,幽默中透着几分落拓。下阕以“佳节若为酬”自问,答以清尊断送秋,尽显豁达。末句“万事到头都是梦”直抒胸臆,将人生感慨尽付笑谈,连明日黄花亦惹蝶愁,更添几分超然物外的旷达与无奈。
图片
图片
8
鹧鸪天·寒日萧萧上琐窗
李清照〔宋代〕
寒日萧萧上琐窗,梧桐应恨夜来霜。酒阑更喜团茶苦,梦断偏宜瑞脑香。
秋已尽,日犹长,仲宣怀远更凄凉。不如随分尊前醉,莫负东篱菊蕊黄。
这首词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,写于深秋时节。寒日冷光爬上雕花窗棂,梧桐似怨夜霜摧残,开篇便渲染出萧瑟凄清之境。酒后更觉团茶苦涩,梦醒独对瑞脑香烟,尽显孤寂。秋尽而白昼仍长,词人以王粲登楼怀远自比,凄凉之感更甚。末两句笔锋一转,与其愁苦,不如随性醉饮,莫辜负东篱黄菊。此词借秋景抒身世之悲、家国之痛,于沉郁中见超脱,将女性词人的细腻情思与时代沧桑融为一体,读来令人动容。
图片
图片
9
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
高兴亭望长安南山
陆游〔宋代〕
秋到边城角声哀,烽火照高台。悲歌击筑,凭高酹酒,此兴悠哉。
多情谁似南山月,特地暮云开。灞桥烟柳,曲江池馆,应待人来。
陆游此词写于南郑前线,正值秋日。开篇“秋到边城角声哀,烽火照高台”,以萧瑟秋景与悲凉角声、耀眼烽火交织,勾勒出战地肃杀氛围。但词人并未沉溺悲叹,而是“悲歌击筑,凭高酹酒”,展现出昂扬斗志。下阕借南山明月破云而来,将灞桥烟柳、曲江池馆拟人化,想象它们正等待王师收复长安。全词以秋为底色,将个人壮志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,于苍凉中见豪迈,尽显陆游抗金复国的赤诚与豪情。
图片
图片
10
鹧鸪天·一点残红欲尽时
周紫芝〔宋代〕
一点残红欲尽时。乍凉秋气满屏帏。梧桐叶上三更雨,叶叶声声是别离。
调宝瑟,拨金猊。那时同唱鹧鸪词。如今风雨西楼夜,不听清歌也泪垂。
周紫芝此词以秋夜残景写尽离愁别绪,开篇“一点残红欲尽时”便定下黯淡基调,烛火将熄的微光与“乍凉秋气”交织,屏帏间弥漫的寒意暗合人心之冷。三更梧桐雨落,叶叶声声皆成别离之音,将无形愁绪化为可闻可感的秋夜交响。下阕转入回忆,昔日与伊人调瑟拨香、共唱鹧鸪词的温馨,与今夜西楼独对风雨的凄凉形成尖锐对比。末句“不听清歌也泪垂”尤见功力,无需歌喉触痛,仅这秋雨淅沥便足以令泪下,将离恨之深、时光之不可追写得沉痛而含蓄。全词以秋为底色,借具体物象层层渲染,于淡语中见深挚,堪称宋词中写离情的典范之作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